第853章 狡诈世家与忠诚魏延!(2 / 2)

曹魏 雨落未敢愁 3482 字 23天前

曹冲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便都杀了。”

诸葛亮颔首,施施然退下去了。

“与你们在这个说武威的事情也决定不了什么事情,那今天便到这里罢,你们都把手上的事情完成了,两日之后,再来商议羌胡的事情,据本侯在草原的情报,西羌王的队伍朝着武威的方向来,据到武威,也只不过五天的路程了,所以,是时候准备对付他们了。”

座下的人起身,对着曹冲行礼,在曹冲退出大堂的时候,这才缓缓的退出去。

走出大堂,曹冲对着身后的周独夫魏延说道:“你我易容整装一二,本侯要微服私访。”

要想真正的了解武威,带着人去可不实际,也看不到曹冲真正想要看到的东西,只有学一学后世的前辈们,来一手微服私访,说不定有奇特的成效也说不定。

“微服私访?”

周独夫愣了一下,对着曹冲说道:“姐夫,这个微服私访我们要带多少人去?”

“你我,还有文长,三人就够了。”

三个人?

魏延一顿,赶忙对曹冲行礼道:“君侯,万万不可,此时乃是多事之秋,贾家段家惨遭灭亡,君侯在这个时候出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文长别怕,我不是说要微服私访?歹人如何知道我出府了。”

魏延别憋得说不出话来,但还是对着曹冲拱手说道:“君侯,魏延还是觉得此事不妥。”

“是啊,姐夫,威胁啊,况且今日张家曹家的女儿便要来州牧府,君侯在这个时候离去,怕是有些不妥。”

一提到曹倩张茗,曹冲心情都不好了一分。

“这事便这样决定了。”

“这...”

魏延看着曹冲,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曹冲意已决了。

在曹冲下定决心的时候,还真是少有人能够让他改变主意。

“独夫兄弟。”

魏延拉住周独夫,说道:“你去找几十个机灵的弟兄们,在离我们五百米外分散跟着,不要惊动君侯。”

真只有三个人出去,魏延一百个不放心。

周独夫点了点头,示意明白。

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荣华富贵都是曹冲给的,没有曹冲,他们什么都不是,自然不会让曹冲遭受意外。

而走在前面的曹冲,对此当然一无所知。

之所以敢带着三个人出去微服私访,自然不是曹冲一气之下做出来的决定。

首先,微服私访,本来危险性就不大,贾家段家余孽也绝对不会相信洛阳侯敢在这个时候出府的,而且还只带两个人。

最危险的地方,便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对现在也适用。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曹冲身边有周独夫,有魏延。

这两个都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即使遭遇不测,以三个人的身手,也不会真的被人拖住。

尤其是魏延。

他不仅武力超绝,更是忠心耿耿。

当然,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魏延是生有反骨的人,但是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事实上,魏延在刘备入蜀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了牙门将军。

这一官职是在主公左右,平时为主公参谋,必要时要代主公统领亲兵上前线。

因此,能担任牙门将军的人必须得有勇有谋,而且深得信任。

刘备去了成都后,需要找人守汉中。那时候大家都以为会是张飞,毕竟人家资格老,武艺高强,战功赫赫,就连张飞自己都觉得非他莫属了。

没想到,皇叔选择了魏延,而且现在看来当时满朝文武都十分惊讶。

为什么呢?

大概魏延的谋略在皇叔眼里更强,武艺虽然稍逊于二哥三弟,但也是一等一的良将。

此外,汉中地理位置及其关键,而且有长期对峙的态势,需要综合属性更强的将领。力排众议派魏延去守汉中,可见皇叔对于魏延的赏识!

魏延干得如何呢?

五年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费瑶,后迁为前军事,征西大将军,假节。在地方上步步高升,有资历,有战功,逐渐成为地方军事的一把手(方面军总司令,最起码上将军衔),诸葛亮手下最为得力的干将之一。

到此,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魏延的军事形象。

武艺高强,但略逊于关、张之辈,勇而有谋,胸中有大略,深得领导信任。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

老版的《三国演义》里演到魏延投诚于刘备的,当时诸葛亮就说他脑后有反骨,此人决不可用,让皇叔杀掉他。

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史书中没有丝毫记载,而且之后刘备、诸葛亮对魏延也一直都是信任有加。

不过我们必须得谈谈魏延的性格。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这个人嘛,能力强,位高权重,深得信任,难免有些脾气,当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总之不太好相处。估计结仇也不少,不过有一个人极为关键。

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杨仪和魏延不对付。

杨仪是谁?!

先是投诚关羽,后被推荐给刘备做了左将军兵曹掾,大概就是管兵事器械的。皇室非常喜欢他。后来做过弘农太守,又做了参军,一直跟随诸葛亮。后迁长史,加绥军将军(大概统帅部机要参谋,中将军衔)。

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杨仪的角色大致就是诸葛亮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时候,他已经对着地图规划出了大致作战方案,并且将军需后勤已经安排妥当了。

但是杨仪性格上也有很严重的缺陷,骄傲自负,心眼小,爱发牢骚,后来也自己作死,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杨、魏二人的矛盾了。

真是苦了我们的军师,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死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国志》的记载是,军师死前和杨仪、费祎、姜维定下了策略,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愿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里吧。

军师死后,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魏延说:“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你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费祎说杨仪不懂军事,我回去告诉他你的想法,就回去了。魏延可能觉得被耍了,立刻去追,晚了。

魏延待人回去大本营,发现杨仪已经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兴,带人也往回撤,还烧了阁道。

杨仪魏延分别上表,说对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蒋琬都更相信杨仪,还排了禁卫军北上。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杨仪大军,何平在阵前大骂魏延叛徒,魏延的兵士觉得自己大哥这么做不厚道,都跑了。

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也跑了,但被马岱追上,斩杀。

最后下结论说,原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

然而《三国志》的记录中我们会产生一些疑问:

1、为什么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魏、杨二人军事都极为信任,如此大事身为前锋的魏延竟然被蒙在鼓里?

2、为什么董允、蒋琬都相信杨仪,二人不和朝中皆知,朝廷如何判断魏延要叛乱还派禁卫军北上平乱?

3、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军队里根基深厚,仅凭何平骂两句手下就四散而逃?魏延从未表露过任何要叛乱的意思,为什么手下士兵觉得错在魏延?

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诸葛亮可能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死,或者制订了方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魏延并不知情(很可能和杨仪有关)。

撤军的事情是杨仪一手谋划的,魏延一心伐魏必会极力阻拦,正好借此除掉魏延。

当时魏延身处前军,杨仪身处中军,又在诸葛亮的身边,因为之前指挥权在军师手里,军师突然去世,杨之前一直是军师左右手,此刻又以接班人的姿态出现,再加上性格非常强势,因此大军可能是可以听杨仪指挥的。

魏延听说杨仪要撤军,派兵回追,但本是前锋又要赶在杨仪前面,出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对自身战斗力的信心,人数一定不会太多。赶到南谷口,两人根本也没有什么谈判的意思,直接火并。

杨仪把控了中军,人多势众,干掉了魏延。回来了,军队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总得有个交代吧,那就魏延吧,成了替罪羊。

魏延和杨仪是在《三国志》中紧挨在一起的,说来也不无讽刺。

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三国志对他们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魏延是一个有性格的优秀将领,忠心耿耿,与叛徒二字毫无关系!

这也是曹冲把魏延守卫贴身侍卫的原因,不仅仅是要给魏延一个资历,让魏延日后可以担当要职,更多的,是曹冲相信魏延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