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加速(1 / 2)

国策 闪烁 1863 字 15天前

了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潘云生、李存勋与刘晓宾3人夜。

日本成功试射x-11型弹道导弹成了共和国加快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建设进度的直接动力。

会议开始后,赵润东首先征求庞兴龙的意见。

与以往不同,庞兴龙不但不再反对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增加投资,还承诺在未来3年内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追加数千亿投资,力争在3年之内完成原计划用5年才能完成的建设任务。

庞兴龙表态后,顾卫民开始介绍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情况。

因为经济、科技、工业等因素,所以国防力量建设具有周期性。以海军为例,航母类大型战舰的周期为到50年,巡洋舰、驱逐舰等型战舰的周期为30到35年、护卫舰等小型舰艇的周期为25到30年,潜艇的周期为20到25年。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也不例外,周期性决定了系统的建设时间。

从20199年开始,共和国加快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速度。

关键就是复合蓄电池的新式生产工艺得到推广、民营企业被获准进入复合蓄电池的生产领域,8以上复合蓄电池产量迅速增加、价格大幅度降低。2020年,8以上复合蓄电池的产量达到2100~,预计2021年将达到5000~:。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技术进步,对推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进度也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到20211年7月底,16级复合蓄电池只生产出20~:,按照原先设计,仅能生产2~激光拦截系统。因为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电力快速传输技术,用相对廉价的12级复合蓄电池作储存电能,16级复合蓄电池直接为激光器供电,使每套激光拦截系统需要的16级复合蓄电池减少到不足3~:,所以到2021年底生产出的16级复合蓄电池足以生产出8套激光拦截系统。

导弹拦截系统方面,超导电元件的出现,解决了导引头技术问题。

按照20199年制订地计划。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第一阶段地最佳建设周期为7年。完成基础拦截能力建设后。进入第二阶段建设。主要利用现有技术、通过采购更多地拦截武器增加拦截能力。开发更加先进地导弹拦截技术、进行技术储备。该阶段地建设周期也为7年。从2033年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建设工作。以更加先进地技术增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作战能力。

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实际建设周期为1。不是7年。

确定这个周期。主要依据是技术发展与积累速度。作为最高端地国防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对技术地要求超过了所有军事系统。别说共和国。美国在建设“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时。也是以技术进步与积累速度为依据。确定建设周期。

加快建设速度。不但需要追加投入。还得看能否及时解决技术问题。

以空基激光拦截系统为例。除了激光拦截器之外。还要解决载机、探测、甄别、追踪、瞄准等等难以在一时半会之间解决地技术难题。按照原先计划。空基激光拦截系统地正式服役时间在2035年之后。即便在重新制定计划之后将服役时间提前到了2027年。也无法达到此时提出地新要求。

虽然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研制难度最大地一个。但是其意义与实战能力最为强大。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地坚力量。

美国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地方向上徘徊了好几年,最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abl上。

只有能够前沿部署,在境外、甚至敌国上空拦截包括战略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本土不遭受战略武器的打击。

对共和国来说,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共和国的地缘远不如美国。

美国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南北两端的邻国都没有威胁,除了有能力到美国近海发射导弹的战略核潜艇之外,任何国家的战略武器都要飞行数千、甚至上万千米才能打击美国本土目标。

共和国没有这个优势,身边就有好几个“恶邻”。

不管是对付日本、还是提防朝鲜、警惕印度、防范俄罗斯,共和国都得把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点放在“初始阶段”,也就是在敌国发射导弹之后立即进行拦截,而不是等到导弹进入外太空、到达共和国本土上空之后再进行拦截。

以此为目标,空基激光拦截系统成为首选,其次是海基导弹拦截系统,最后才是陆基导弹拦截系统。

介绍完已经取得地成果,以及发展目标,顾卫民提出了新的建设方案。

除了加大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研制投入、提前采购8到16架载机、力争在2024年初完成样机实验、在20

制造出8到16~套系统、在共和国东北与东面两个战略完成基础建设之外,必须提高对海基导弹拦截系统的投入,力争在2024年之前让8巡洋舰与驱逐舰具备导弹拦截能力,在日本海与东海北部海域各部署战舰,填补空基激光拦截系统的漏洞。

因为主要针对来自日本地威胁,所以陆基导弹拦截系统的发展速度可以适当放缓。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在202之前完成初步建设工作。”赵润东敲了敲桌,把目光投向了潘云生。

“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潘云生介绍情况地时候,刘晓宾将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了参会人员。“空基激光拦截系统地能源供应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去年年初进行的地面试验成功摧毁了报废遥感卫星上地光学设备。该实验也证明了目标搜索与跟踪技术的可靠性,今年底将进行一次难度更大的实验,以确定搜索与跟踪系统地性能。亟待解决的是目标甄别与瞄准系统上存在的问题。前者需要高分辨率红外与紫外成相系统,还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数学模型与分析软件;后者需要解决激光在大气层内传输时受到地干扰,以及持续跟踪目标所需的相关技术。”

“具体情况如何?”彭茂邦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