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3把火(1 / 2)

锦衣状元 天子 3450 字 6天前

紫禁城,干清宫。

朱四召见刚进翰林院当侍读不久的张邦奇。

对於张邦奇,朱四还是很礼重的,说了一些鼓励的话,没谈及政务,毕竟翰林侍读很难过问朝事,再加上张邦奇属於刚回朝廷当官,需要先适应一番。

这次朱四召见张邦奇,更多是为表现出对张邦奇的重视,让人清楚地看到他的态度。

召见结束,本来朱四要留张邦奇在的宫里吃饭,为其回绝,於是朱四便派了张佐送张邦奇出宫。

出宫的路上,张邦奇对张佐很客气,毕竟内相的权责可不是开玩笑的,多数时候这都是可以代表皇帝的顶级大老,在诏书的批复方面更是有极大的决策和自***。

「……张翰林,您以后有事,可以多问问唐先生的意见,哦,就是翰林院检讨唐寅唐先生,另外也可以多跟朱先生,也就是吏部员外郎朱浩,深入交流,这都是陛下希望看到的情况。」

张佐上来既称呼唐寅为先生,又称呼朱浩为先生,让张邦奇多少听出一些苗头。

既然你这么尊重文人,为什么不称呼我为「张先生」,而只是称呼我张翰林呢?

「好。」

张邦奇拱手应允。

张佐则很高兴,道:「难得陛下又多了张翰林您这样一位才德兼备的名士为其谋划,以后大明国运定会蒸蒸日上。」

张邦奇听了这番恭维,不由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疑惑,问道:「那……张公公,在下斗胆问一句,陛下何以要让在下入朝,来做这个翰林侍读呢?」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把张佐给问住了。

用你就用你呗,毕竟你跟兴王府渊源深厚,老这么刨根问底干啥?说白了,不就是朱浩一直在陛下面前举荐,说要多重用你这样的「老人」吗?

有些事,张佐明白其中道理,却不能直说,不单纯是防止泄露朱浩之事,也是避免让张邦奇感到难堪。

你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儒,朱浩考生员的时候你还是他的主考官呢,现在靠朱浩把你举荐拔擢上来,说出来很有面子吗?

张佐道:「是这样,陛下想多用一些跟王府关系密切之人,如此才不至於在朝中孤立无援。」

「哦。」

张邦奇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任人唯亲。

换作一般人,肯定不开心,但张邦奇属於那种豁朗大度的官员,他从接到圣旨来京当翰林侍读,就知道自己是通过跟兴王府的关系才会被皇帝器重,将来前途无量,所以现在他也不会惺惺作态。

但张邦奇还是问了一句:「陛下莫非有大事,需要朝中有人支持?」

又是个尖锐的问题。

张佐这次不着急了,既然张邦奇这么问,说明很可能未来会在某些事上相助皇帝,属於「有心」的行为,不应该阻止。

张佐露出讳莫如深的笑容:「张翰林,陛下从登基伊始,无论推行什么,在朝中都遇到不少阻力,尤其是在翰林院……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不妨碍您的仕途和名声,您尽可能相助便可!」

不单纯为一件事,而是以后所有事你都要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

这样才不枉费皇帝破格拔擢你。

张邦奇一下就听明白了,自己到了翰林院,就是为了跟翰林院中很多「清流」为敌,那自己这活可不好干啊,如果说翰林院中没人相助的话,岂不是我一个人要跟天下读书人为敌?

不过再一想,好像有个帮手,就是被委派进翰林院当检讨,却到现在都还没履职的唐寅。

但真要指望唐寅?

开什么玩笑!唐寅本来就是个举人,就算曾是皇帝的老师,但在翰林院中能有多大话语权

随后张邦奇又想到一个问题,直言不讳地问道:「那朱敬道,现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不是深得陛下信任吗?何以会在吏部员外郎这样不痛不痒的职位上?为何不将他调回翰林院呢?」

又是个「好问题」。

张佐发现,这个张邦奇总是能发现直指核心的问题,有时候还真难招架。

张佐微笑摇摇头:「有关朱先生的事,不可说,也不能说。您要想得到答案,多问问朱先生本人便可。」

「嗯。」

张邦奇点头,「那意思是,在下可以随便见他是吧?」

「啊?」

张佐又是一怔,随即意识到张邦奇为何会这么问。

朱浩的立场更为尴尬,一向被认为亲近正统文官势力,也就是杨廷和派系,而朱浩又是孙交的女婿,现在孙交在朝中文官中地位凸显,张邦奇很想知道,他跟朱浩是否能正常相处,需不需要隐晦什么。

张佐笑道:「您跟朱先生渊源颇深,就算见他又如何?朱先生跟唐先生间的交际,也未有避讳过,您放心就好。」

张邦奇点头表示会意。

心里也在琢磨。

朱浩这小子可以啊,一边跟新皇保持良好的关系,还能在杨廷和等文官那边获得不错的名声,左右逢源,皇帝没有失去对他的信任,杨廷和派系也把他当自己人……这是如何做到的?

换作我来,在翰林院中站到皇帝的立场上,岂不是把整个翰林院的人都给得罪光了?

「好。」

张邦奇应承下来后,便随张佐出宫,路上不再发问。

……

……